第七版
年味是一盤待煮的餃子

除夕夜的廚房里,母親正在搟餃子皮。案板上的面粉被揉進面團,又在搟面杖下舒展成圓月般的面皮。我忽然意識到,這些年來我們追逐的年味,始終在升騰的蒸汽里若隱若現(xiàn),像極了案板上那些尚未包餡的面皮,靜待時光的揉捏與填充。
年俗里的時光褶皺
臘月三十的清晨,父親總要踩著竹梯貼春聯(lián)。紅紙在寒風中微微顫動,膠水刷過墻面時發(fā)出的細微聲響,與遠處零星的爆竹聲交織成獨特的年節(jié)韻律。鄰居送來手寫的“福”字,墨跡未干的楷書在陽光下閃著微光;廚房里飄出臘八蒜的酸香,母親將浸泡了二十天的蒜瓣裝進青花瓷罐; 商場循環(huán)播放的“恭喜發(fā)財”與街頭藝人拉的二胡《春節(jié)序曲》形成奇妙共鳴;年輕人舉著手機拍攝長輩包餃子的手法,直播畫面里的面粉紛飛間,新與舊的文化符號在春聯(lián)墨香中悄然融合,織就一幅流動的時代畫卷。
團圓飯桌上的溫度計
年夜飯的圓桌上,糖醋鯉魚保持著三十年來的壓軸位置。祖母總會把魚眼夾給最小的孩子,說這樣讀書會聰明。這個延續(xù)三代的習慣,在智能手表監(jiān)測營養(yǎng)攝入的今天,依然固執(zhí)地散發(fā)著老式關懷的溫度。微信家族群里下起紅包雨,八旬外公戴著老花鏡認真戳屏幕。當電子紅包的提示音與銅錢壓歲錢的沙沙聲同時響起,科技與傳統(tǒng)達成了某種默契的和解。
守歲燭光里的未來式
零點鐘聲響起時,煙花在夜空綻放成轉瞬即逝的牡丹。姑媽舉著手機拍攝,鏡頭卻總追不上煙花的軌跡。這些稍縱即逝的光影,恰似我們對傳統(tǒng)年味的挽留,明知留不住仍要奮力捕捉。離家的行李箱里,母親塞進真空包裝的臘味和手寫食譜;高鐵站的人潮中,年輕人耳機里流淌著電子賀歲歌,背包側袋插著家鄉(xiāng)的折柳。當鄉(xiāng)愁被壓縮成128K的音頻文件,那些關于年的記憶,正在遷徙中發(fā)酵出新的滋味。
暮色中的廚房,最后一批餃子正在沸水中沉浮。面皮包裹的不僅是餡料,更是一整年的悲歡。年味從來不是某種固化的標本,它像不斷續(xù)寫的家書,在每個春節(jié)被重新詮釋。當我們把祖輩的儀式裝進行李箱,將童年的爆竹聲存入云端,那些關于團圓的想象,正在時代的褶皺里悄然生長?;蛟S真正的年味,就藏在我們不斷重構傳統(tǒng)的過程中—如同案板上待包的面皮,永遠為新的故事預留位置。
(城建六公司 王海波)